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总结

  • 发布人:安徽省科技厅
  • 时间:2022年-01月-05日
  • 地区: 安徽
  • 点击量:790
  • 其他

  为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国区域创新协调发展,2013年科技部在全国启动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当年11月,安徽省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的省份。2014年初,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1+6”配套政策,全面启动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经过7年的努力,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下面就创新型省份建设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从主要创新指标上看,实现了从“单项争先”向“全面提升”的转变。与2013年相比,2019年我省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提高2.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14倍,居全国第11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0.1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1位。2020年全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8186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4件,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42亿元,分别较2013年增长7.5倍、7倍和4.7倍;全省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1131.24亿元,连续四年实现“进大于出”。全省科技创新取得新进步、新突破,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居全国第8名,连续9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二)从科技创新平台上看,实现了从“夯基垒台”向“立柱架梁”的转变。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初见成效,大科学装置形成了“3+4+4”建设格局,即已建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3个装置,正在推进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等4个装置,谋划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等4个装置。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国家级研发平台210家,“一室一中心”28家,省重点实验室175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4家,院士工作站62 家,安徽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三)从创新成果产出上看,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2014—2019年,我省累计6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1239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合肥位居中国入选“全球AI最具创新力城市”第4位。“九章”量子计算机、“嫦娥钢”、“质子刀”、“量子显微镜”、“墨子号”实验卫星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问世。特别是在量子科技领域,多个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多个方向,实现了重大科技成果“多点开花”,“九章”量子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单自旋量子精密测量谱仪等量子测控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基于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的量子计算“双创”平台于2020年12月25日成功上线,国内首个量子钻石原子力显微镜实现产业化落地,呈现出“起步即提速,开局就争先”的蓬勃发展态势。


(四)从支撑引领发展上看,实现了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持续加速,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科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已达8559家,较2013年净增6541家,居全国第10位;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3.8%,较2013年提高8.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分别比2013年增长1.64倍、1.56倍。全省建成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家、农业科技园区45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3家、众创空间220家,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加速形成。


(五)从科技制度创新上看,实现了从“点上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转变。7年来,我省着力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共出台了20余件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和重要政策,逐步构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涵盖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等。统计监测显示,2019年我省创新发展指数113.9,与2013年相比上升4.6个百分点,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全国第4位,创新意愿居第1位。


(六)从创新发展格局上看,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向“竞相发展”的转变。随着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不断推进,我省以创新型省份为引领,以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为支撑,皖江、皖北、皖南、大别山区竞相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圈五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发展格局。合肥在全国创新型城市排名位次不断前进,上榜《2020全球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TOP20城市,排名全国第4,芜湖、蚌埠、马鞍山等市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宁国、界首、巢湖等获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全省创新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主要举措


(一)高站位谋划科技创新工作。省委省政府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一是顶层设计上,省委、省政府高规格成立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二是财力保障上,真金白银支持创新型省份建设,7年来共安排了专项资金74亿元。三是工作推进上,遵循科技规律,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作,设计出台了涵盖创新驱动发展全链条的科技创新政策,建立了“企业愿意干、政府就支持,市县愿意干、省里再支持”的推进机制。


(二)高规格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高端引领。一是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安徽的布局不断强化。二是合肥获批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量子信息科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等“一室一中心”,能源、人工智能等研究院,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加强。三是合肥滨湖科学城挂牌运行,对标国家级新区筹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学科群、机构群,依托安徽创新馆,高质量打造“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安徽科技大市场。四是合芜蚌示范区发挥科技创新龙头作用,着力打造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和示范样板。五是全面推进创新改革试验,安徽推出的“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专利权质押融资”等5项改革举措,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推广的首批全创改经验。


(三)高质量支撑引领经济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是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加速成长行动,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培育7720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安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二是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卡链”“断链”产品和技术,加快部署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研发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2015年以来,省科技重大专项累计支持项目1026个,省级财政支持资金15.19亿元,带动市(县)支持资金13.18亿元,项目单位自筹资金100.75亿元,项目实施后预计申请专利7500多项,制定新标准2500多个,培养中级及以上人才6700余人。同时,综合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公开竞争、稳定支持、股权债权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支持体系,有效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我省建成高新区20家(其中国家级6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55 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20家。2013年以来,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9%,以新型“铜墙铁壁”和“芯屏器合”为代表的十大新兴产业体系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四是不断强化科技服务民生水平。围绕生态环保、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省级科技项目,让科技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启动实施16项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并取得良好成效,“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国家诊疗方案第七版、第八版,向全国推广,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已启动III期临床试验,“无接触自助机”“除菌毒空气净化机”等抗疫产品相继投入使用,充分彰显了科技创新在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中的责任担当。


(四)高层次引进培养创新人才。聚焦人才第一资源,壮大人才队伍,为创新型省份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持,2019年每万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为40人年,比2013年增加12.1人年。一是在全国率先采用“人才+成果+金融+基地”模式,面向全球招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省级资金扶持274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引进各类高端人才3000多人。二是以编制周转池为引领,推进实施首席科学家、股权激励等举措,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干和抱负搭建广阔舞台。三是加强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建设,累计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2.4万余人次,获批国家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8家。四是健全评价激励,出台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实施意见、降低企业引进高科技人才成本实施细则等,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五)高水平开展科技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不断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一是全面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建设,携手沪苏浙,推动合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同创,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四城共创”,扎实推进长三角联合攻关,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国际创新挑战赛、创新成果展等。二是深化国内区域创新合作交流。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深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扩展新领域和新方式,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双向流动。三是推动对外高水平开放融合。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探索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目前,安徽已经与4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合作,建立89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施252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六)高标准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系统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治理能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一是修订出台《安徽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快修订完善《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条例》《安徽省科技学技术进步条例》《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科技创新法律法规,发挥法治对科技创新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二是强化政府创新治理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扎实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和“三比一增”专项行动。加快推动科技领域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三是推进科技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完善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导向的奖励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不断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三、下一步工作部署


  当前,我省已进入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的新阶段,科技创新工作的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机遇难得,“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在皖叠加;另一方面挑战严峻,全省科技创新体系化建设不足,一些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创新人才相对较少,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等。我们必须知不足而后勇,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以“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升级版为支柱,以战略科技力量为基石,以基础前沿研究为先导,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为重点,以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方向,强化系统部署、一体推进,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为早日实现建成科技强省目标努力奋斗。